|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1
 1.1城市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1
 1.1.1环境污染1
 1.1.2全球变暖2
 1.1.3石油资源3
 1.1.4引发的思索	5
 1.2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6
 1.2.1新能源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6
 1.2.2新能源技术加快发展的国际背景	8
 1.2.3中国发展新能源车辆的国内背景	15
 1.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能源技术规划及发展趋势	18
 1.3.1轨道交通行业十二五规划	18
 1.3.2轨道交通行业新能源技术发展规划解读	19
 1.3.3几种有轨电车供电方式对比分析	20
 1.3.4几种有轨电车经济性对比分析	22
 第2章燃料电池基础知识	282.1燃料电池的分类方式	28
 2.1.1燃料电池的种类	28
 2.1.2几种典型的燃料电池	33
 2.1.3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36
 2.1.4燃料电池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7
 2.2燃料电池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38
 2.2.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8
 2.2.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组成	40
 2.2.3氢气系统概述	42
 2.3燃料电池系统的失效分析	45
 2.3.1燃料电池系统失效方式	45
 2.3.2燃料电池系统控制器	46
 2.4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现状	46
 2.4.1国外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现状	47
 2.4.2国内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现状	50
 2.4.3国内外氢能及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51
 第3章超级电容基础知识及应用技术	563.1超级电容结构与工作原理	56
 3.1.1超级电容的种类	56
 3.1.2超级电容的结构原理	57
 3.1.3超级电容的基本特征与技术指标	60
 3.1.4超级电容的数学模型	61
 3.1.5超级电容的应用特性	62
 3.2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车辆上的应用	64
 3.2.1超级电容器在纯电动公交车/有轨电车上的应用	64
 3.2.2超级电容器在油电混合动力车辆上的应用	64
 3.2.3超级电容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65
 3.3超级电容的发展	66
 3.3.1超级电容技术的发展趋势	66
 3.3.2国外的超级电容产品	67
 3.3.3国内的超级电容产品	68
 第4章动力电池基础知识	734.1电池的基本构成及性能指标	73
 4.1.1电池的类型	73
 4.1.2电池的基本构成	74
 4.1.3电池及电池组的相关概念	74
 4.1.4电池的性能指标	75
 4.1.5常用蓄电池	79
 4.1.6电动车辆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82
 4.2锂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	86
 4.2.1锂离子电池的种类与特点	86
 4.2.2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88
 4.2.3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90
 4.2.4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91
 4.2.5锂离子电池的模型	96
 4.2.6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与冷却方法	97
 4.2.7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	101
 4.2.8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102
 4.2.9磷酸铁锂电池的外特性	103
 4.2.10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	105
 4.3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106
 4.3.1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107
 4.3.2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	110
 4.3.3动力电池状态监测的相关问题	112
 4.4动力电池的特性测试	114
 4.4.1动力电池特性测试的内容	114
 4.4.2动力电池特性测试的相关标准及主要测试项目	118
 4.4.3动力电池特性测试的相关仪器设备	120
 4.4.4动力电池特性仿真分析工具	121
 4.4.5动力电池特性测试平台实例	123
 4.5动力电池SOC的评估	133
 4.5.1动力电池SOC评估的作用	133
 4.5.2动力电池SOC的评估方法	134
 4.5.3动力电池SOC评估的难点	136
 4.5.4提高动力电池一致性的措施	138
 4.6动力电池的均衡控制	138
 4.6.1动力电池均衡控制管理的意义	139
 4.6.2动力电池均衡控制管理的难点	139
 4.6.3动力电池均衡控制管理的方法	139
 4.7电池组的匹配设计	143
 4.7.1电动车辆能耗经济性评价参数	143
 4.7.2电池组的功能要求	145
 4.8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	146
 4.8.1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146
 4.8.2动力电池回收	146
 4.9国内外动力锂电池产品发展现状及主要生产厂家	147
 4.9.1国外主要动力锂电池产品生产厂家	147
 4.9.2国内主要动力锂电池产品生产厂家	148
 第5章超级电容/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	1515.1发展混合动力轨道交通车辆的背景及意义	151
 5.1.1背景及意义	151
 5.1.2国内外混合动力轨道车辆	151
 5.1.3混合动力轨道车辆技术分析	155
 5.1.4混合动力轨道车辆应用前景分析	158
 5.2混合动力系统的组成及技术参数	158
 5.2.1DC/DC变流器主要技术参数	160
 5.2.2混合动力电源箱主要技术参数	160
 5.2.3牵引逆变器	161
 5.2.4制动电阻	161
 5.2.5牵引电机	162
 5.2.6控制系统	162
 5.3混合动力系统性能参数估算	162
 5.3.1混合动力系统相关参数	162
 5.3.2车辆纵向动力学分析模型	164
 5.3.3系统参数匹配计算方法	167
 5.3.4储能设备能力计算	169
 5.3.5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数量的确定	172
 5.3.6混合动力有轨电车的制动能量回收	174
 5.4双向DC/DC变流器工作原理	175
 5.4.1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双向DC/DC变流器的工作要求	175
 5.4.2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双向DC/DC变流器拓扑结构的选择	175
 5.4.3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双向DC/DC变流器模型	177
 5.5复合电源系统工作原理及仿真研究	180
 5.5.1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模型	181
 5.5.2复合电源系统控制方式	183
 5.5.3复合电源功率分配控制策略	185
 5.5.4功率流分配策略算法	187
 5.5.5复合电源供电能力仿真分析	188
 5.6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运行仿真研究	195
 5.6.1混合动力仿真软件	195
 5.6.2国内某线路的混合动力方案设计	197
 5.6.3结论	214
 5.7储能式有轨电车应用展望	214
 第6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开发	215
 6.1氢燃料电池轨道车辆效益分析	215
 6.2混合动力系统组成及技术参数	217
 6.3混合动力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219
 6.3.1车辆设备布局优化设计	219
 6.3.2混合动力电源箱DC/DC主要技术参数	220
 6.3.3超级电容主要技术参数	221
 6.3.4动力电池组技术参数	222
 6.3.5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参数	222
 6.4混合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与牵引特性分析	224
 6.4.1牵引特性分析	224
 6.4.2能量控制策略	227
 6.5混合动力系统集成设计技术	230
 6.5.1气路接口	230
 6.5.2冷却接口	232
 6.5.3电气/机械接口	233
 6.5.4冷起动系统	237
 6.5.5防冻保护	238
 6.5.6氢气泄漏检测	239
 6.6能量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技术	239
 6.6.1燃料电池有轨电车运行能耗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239
 6.6.2系统功耗优化分配与节能分析	254
 6.6.3动力电池箱综合冷却方案设计/引空调风冷却技术	257
 6.6.4燃料电池系统冷却装置减振降噪技术	265
 6.6.5余热利用技术	270
 6.7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高压氢气加注方案	272
 6.7.1加注系统方案	272
 6.7.2加注方案说明	273
 6.7.3加注说明	276
 6.7.4紧急事故处理预案	278
 6.8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应用展望	280
 6.8.1氢燃料有轨电车最佳解决方案需求分析	280
 6.8.2顶层设计指标分析	280
 6.8.3下一代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282
 6.8.4模块化设计	283
 参考文献285
 |